分享先贤的智慧,感受先人的荣光
咨询热线:0592-5995991 微信:pinchexing

祠堂建筑

当前位置:祠堂建筑

家园揽胜 佛昙的“洋楼群”

    详细说明

    漳浦县佛昙镇素有海滨邹鲁之称,是千年古镇和遐迩闻名的侨乡。她依山傍海,四季如春,集山川田埭之产,收港湾溪湖之利,漫长的岁月积淀丰厚的历史文化和灿烂的文明。特别是上世纪中叶,佛昙侨胞辛苦劳作,商海拼搏,在异域他乡创造丰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,回到家乡建造五彩斑斓的洋楼。那欧式的风格,那砖、那墙、那窗、那门,无不引起你的想象。在砖瓦结构的时代,这些侨胞用钢筋、水泥、混凝土浇筑墙体,开一代之先河,在这僻静的滨海小镇,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,这里没有摩肩接踵的喧嚣,却能细细体味出她的宁静之美。

    笔者近日走访这些养在深闺的“婧女”,将其做个梳理。


    一、“芙蓉楼”


    俗称“牛母楼”。始建于1935年,依照中西合璧建筑,共花费白银一万八千元,呈富丽堂皇气象。二楼花厅悬挂福建第六区行政专员兼漳浦县长朱熙题写“守德堂”牌匾,雍容大度。两旁嵌有对联“守矩肇良图廷献家修从大荟,德业须垂训兴诗立礼起芙蓉”,遒劲大方。作为供奉列祖列宗之灵位,其神龛描金彩绘,美轮美奂。楼主杨和泰,现由裔孙杨景成、杨美斯、杨国欣等居住。

    杨和泰俗称“牛母”,生于1864年,卒于1946年,农历七月二十八日为其忌日。笔者凑巧在此日造访,其后裔杨美斯、杨国欣款款而谈其祖上的经历。

    杨和泰童年家境贫寒,远渡重洋到印尼万隆务工,每天起早摸黑,肩挑布匹走街串户销售,稍有积累,开一家“和顺号”布行,生意兴隆,财源广进。数年后,开办多家制布工厂,形成自己的商业帝国,骤成万隆首富。他在“汇丰银行”存入巨款。先后在厦门鼓浪屿锦祥街建有豪华别墅,并在家乡佛昙镇下坑村建有“芙蓉楼”。在文革期间累受破坏,但仍保持其雄姿,成为佛昙洋楼的典范。

    2019年初,族人捐巨资重修此楼,使“牛母楼”重焕新姿。


    二、“诒庆楼”


    俗称“八角楼”。门柱镌刻楹联:“诒德芳馨昌祖泽,庆云灿烂振家声。”1957年6月奠基,1958年6月建成。先后花费三万七仟元人民币。

    此楼由杨彩兰始建,现由其孙杨欣生掌管。

    杨彩兰自幼贫困,十四岁孑身远赴印尼万隆,从码头搬运工做起,一步一个脚印发展,后开设染料加工厂,生意兴隆,资金雄厚。先后娶四房夫人,三个留于家乡佛昙镇石埕村,一个滞留印尼。而今,两地亲属互有走动,联系密切。


    三、“江泽楼”


    由黄华国书丹楼名,建于1958年春。楼主杨江泽,现由其孙杨仲康居住,设有“鸿儒旅社”。

    杨江泽,童年到印尼谋生,尝尽人间冷暖、世事炎凉,逐步发家致富,身居海外,心系家乡。1958年,他主动腾出新建楼房给漳浦侨联作办公场所。1965年,他慷慨解囊,独资五万元在家乡园东村兴建“鸿儒小学”,后又捐资二万元兴建校门,维修门窗,多次捐助佛昙医院增添医疗设备。60年代初,捐赠两辆旅行车给漳浦侨联和佛昙华侨医院。他逝世后,其子女继承父志,前后为鸿儒小学捐款人民币四十六万元。


    四、“柳金楼”


    由黄华国题写楼名,建成于1958年。

    楼主杨柳金,现由其后裔杨建才、杨国强等执管。杨柳金早年旅居印尼万隆,经营布匹生意形成巨商,以后回乡购地建楼。此楼与“江泽楼”一字排开,形成轴对称排列。


    五、“超道楼”


    由黄华国书丹楼名,于1963年阳月落成。门联为:“超屋辉煌瞻大壮,道楼映日焕中孚”。前后花费四万多元人民币。

    楼主杨超道,自幼远渡印尼,经营钢铁生意,成为巨贾,回乡建此佳宅,现由其侄媳陈美瑚执掌。


    六、“ 燕山楼”



    系漳州书法名家陈问聃题匾,1958年落成。

    楼主林藻江,现由其裔孙林俊钦执掌。林藻江早岁旅居印尼雅加达,先在当地当体育老师,后转入教堂当牧师,又在商海拼搏,终成巨富。择家乡港头村燕山山麓筑巢“燕山楼”,先后花三万元人民币。其建构富丽,庭院宽敞,依山造势,美不胜收,是宜居宜业福地。


    七、“辉大楼”



    俗称“雨伞楼”,1969年建成乔迁。

    楼主陈辉大,现由其子陈汉宝居住。

    陈辉大,1917年生于佛潭镇轧内村,1938年随舅父南渡印尼爪哇,在万隆务工维持生计,稍有积蓄,与友人合伙做布料零售生意,1967年引进先进技术,开办“通行针织印染厂”。上世纪九十年代,已拥有三个工厂,六千多名员工的大企业,分别由三个儿子负责经营。

    他身在海外,情牵祖国。1969年回乡省亲,为家乡轧内村建一座医疗所。1972年,又为轧内村添置海上桁网。1980年,献款为佛昙华侨医院添置医疗设备。1985年,陈辉大病逝于万隆,享年六十九岁。


    笔者呼吁,从自然、社会、人文阐述洋楼的文化内涵和闽南地域文化性格,保护好这仅存的洋楼民居。

    (笔者注:上世纪中叶的人民币的价值与现在不可同日而语。改革开放之初万元户已是当地的大富之家,文中筑楼花费数万足见其投入巨款。)



    作者简介 

    杨建良:漳浦二中高级教师,中国书画研究院研究员,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会员,鸿翰书画社秘书长,漳州市政协文史研究员,漳浦县政协文史研究员,《金浦报》特约作者,漳浦诗词学会会员,佛昙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。